關於《TSMCinside》:從台灣出發的第一手半導體觀察

台灣,這座地圖上的小島,正站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位置上。面對地緣政治與技術競爭加劇的時代,《TSMCinside》以三十年新聞現場經驗為基礎,致力提供來自台灣的第一手報導與產業洞察,讓世界理解這座島嶼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獨特價值與角色。

晶片島的聲音,寫給這個世界

在近百年的數位科技發展史中,台灣低調卻關鍵地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節點。過去三十年間,全球見證了台灣從科技邊陲走向供應鏈戰略核心的歷程。這並非偶然,而是來自制度設計、政策選擇、技術傳承與文化信任等多重力量長期累積的成果。台灣半導體的崛起,不僅是一項技術實現,更是一場跨越政府、企業、人才與社會的共創實驗,展現出開放性與韌性兼備的產業體系。

《TSMCinside》由出身台灣的資深產業科技記者林宏文創立。他畢業於台灣交通大學——孕育無數半導體工程師的搖籃,從科技人轉身為新聞人,以記者的觀察與實地經驗,將台灣的產業現場傳遞給世界。這個平台不僅是為台灣發聲,更是為全球提供洞察:理解台灣,便是理解半導體產業未來的走向;從台灣出發,能看見技術、地緣政治與價值鏈如何交織重組。

為什麼要做這個媒體?

「TSMCinside」的命名,源自過去熟知的「Intel Inside」典故。那是個所有個人電腦內部都有 Intel 處理器的時代,而今日,全球超過九成的先進製程晶片皆由台積電製造,「TSMCinside」不僅是字面上的事實,更是當代科技發展的隱喻。

這個名稱的另一層意義,更在於揭示台積電競爭力背後的制度設計與產業機制。

當一個國家的產業能量,能讓全世界的手機普及、AI進展加速,這不只是經濟貢獻,更是技術民主化的關鍵推力。正因為「TSMC inside」,也可以說是「Taiwan inside」,才讓全球科技產業得以快速推進,讓技術落入千家萬戶,讓創新真正成為全民的權利。

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形成,是一場歷時近半世紀的制度工程。自 1980 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(ITRI)進行技術移轉、政府將晶片列為戰略核心開始,台灣走出一條結合開放引進與民間創新的道路,建立起不同於矽谷、卻更具制度韌性的產業模式。

隨著張忠謀創立台積電(TSMC)、「無廠製造」(fabless-foundry)模式成為轉捩點,台灣逐步建構起從晶片設計、晶圓代工、封裝測試到材料設備與技術人才的完整供應鏈。他所見所寫,不僅包括被全球熟知的台積電,更包含上千家構成隱形產業網絡的本地公司——無數工程師、中小型設備廠、測試廠、材料供應商與創業者,構成一套世界上最難以複製的產業機制。

這正是世界需要來自台灣第一手觀察的原因。林宏文親歷這段發展歷程,創立此平台,旨在讓世界看見:半導體不只是科技競爭,更是制度選擇、社會協作與全球信任的壓力測試。

為什麼是現在?

因為半導體,早已不只是技術問題,而是全球治理、價值分配與地緣政治的核心戰場。當中美科技競爭升溫、歐洲積極建構科技主權、印度與東南亞爭取製造能量、俄烏戰爭與台海局勢影響供應穩定,半導體已成為各國制度信任與風險分散的壓力測試。

此刻,全球決策者正面對供應鏈安全的重構挑戰。科技業經理人需即時掌握材料、製程與代工能量的最新流向,以應對市場動態與投資布局。資安專家與國防政策制定者,也愈來愈倚賴晶片源頭的透明資訊,判斷系統安全與技術依賴風險。在這樣的情勢下,來自台灣現場、未經二手詮釋的觀察,成為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。

這不只是新聞的需求,而是時代的必須:唯有第一手視角,才能真正理解台灣如何在制度穩定與技術信任中,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網絡中最關鍵、也是最脆弱的一環。

為什麼是林宏文?

他不是旁觀者。

自1990年代起,林宏文即擔任台灣《經濟日報》科技線記者,後來成為權威產業媒體《今周刊》的副總編輯,長期記錄半導體產業的成長脈動,累積橫跨產業、公部門與技術現場的深厚觀察,並建立起外界難以觸及的第一手關鍵人脈。

他是一位始終在現場的新聞人。三十年來,從工研院技術移轉到台積電海外設廠,從政策調整到產業生態變遷,林宏文始終以記者身分實地走訪、深度採訪,將台灣半導體發展的關鍵片段,轉化為可被理解的公共敘事。他的代表作《晶片島上的光芒》,濃縮多年現場經驗,呈現台灣半導體發展的內部視角與文化基底。與Chris Miller風靡全球的《晶片戰爭》(Chip War)從地緣政治出發的敘事相對照,兩者形成一道有力互補:一為全球格局,一為島內現場。

這個媒體平台,正是林宏文三十年現場書寫的自然延伸——從台灣出發,連接世界;在技術現場中,看見制度選擇與文明演進的方向。

為什麼要用三種語言發聲?

在講求保密與低調的半導體產業中,資訊往往不易取得,誤解與延遲更時常發生。《TSMCinside》以繁體中文、英文與日文三語並行,正是為了突破語言與文化隔閡,在謹守新聞倫理原則的前提下,讓全球科技決策者、業界人士與媒體能即時、準確地理解台灣半導體現場。

這不只是語言選擇,更是資訊流動的節奏選擇。我們希望成為連結台灣與世界的橋梁,提供真正重要的業內觀點,而非經翻譯過後的簡化資訊或二手敘述。